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Frinny Lee

2018-04-02 《2001:太空漫遊》50周年

科幻片配樂製作慣用手法(以2001太空漫遊與星際效應為例)


1. 《2001太空漫遊》

  故事開始於地球上居住的原始的猿猴,它們因為某個巨大的黑石板產生的進化。最一開始在標示原始猿猴時,所用的是類似於荒野裡頭猿猴的叫聲。而巨大的黑石板現身時,此時的音樂背景用的是György Ligeti的實驗性人聲創作曲,但搭配音樂著的主體(lead)用的是電子音樂的聲響,較具現代感。而後出現的是古代電影配樂常用的管弦樂作曲法,對著畫面上猿猴懂得並使用工具來狩獵動物的敲擊畫面。而必須一提的是在猿猴眾多的畫面中,必定搭配著眾多猿猴吼叫的聲音。   隨後,畫面帶到了太空梭與宇宙,時間點也就帶到了人類科技能夠運送自己到月球去的時刻。此時音樂先隨著太空梭與宇宙,有著電子數位化的合成器聲響,而後人類出現的時刻,卻搭配華爾滋音樂"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onen, blauen Donau, Op. 314' (Waltz)"-Music by Johann Strauss, Jr. 穿插在人類操作太空梭與宇宙畫面之間,這時候的音樂沒有照著畫面般的舞動,因為我們平常聽到的華爾滋通常會為音畫同步的音樂,搭配著華爾滋的舞步,但這裡並沒有這樣用,我猜測是導演Stanley Kubrick想表達宇宙間無重力狀態時,輕飄飄的感覺。但Alex North (原先找的原創配樂作曲家)說,「導演Stanley Kubrick正是想要用維多利亞時代的作曲手法帶上中歐風情的芭樂華爾茲,對比著Clarke(原著小說作者)描寫整個故事的尼采式超人意旨還有 Kubrick 了不起的創作概念」,以導演Stanley Kubrick的觀點來說,「人類從茹毛飲血的人猿,一知道使用工具就瞬間跳接到太空旅行,多麼驚人的偉大進展,在他眼中不過是芭樂一顆,誰都可以跳的華爾滋沒啥了不起。」若是Stanley Kubrick看這個世間帶著些犬儒味,以及想要超脫三界外的企求,就會了解他在某些佈局上的奇怪選擇。   而後,畫面帶到了坐在大廳的小姐,終於出現了第一句對白,而此時電影也過了25分鐘。整部片對白的設定,應是當影片到了設定在2001年與2002年的「現在」,我們才聽見演員們講話,對於1968年的電影來講,這是相當特殊的聲音手法。   在父親與女兒通電話時,並沒有使用配樂,僅一些製造太空梭內的室內環境音,與女兒聲音加上話筒中的效果。美國的月球基地發現了相同的黑石板,由於黑石板明顯為非自然產物,當局決定對此發現嚴格保密,月球基地因此有新型全境擴散的流言,而與此同時科學家開始對黑石板進行研究。他們發現這塊黑石板是一個發射器,因為它發出了一種尖銳的訊號,射向木星。   在太空梭穿梭月球的過程中,連結到的音樂與一開始猿猴碰上黑石板的音樂,皆是使用György Ligeti的實驗性人聲創作曲。   18個月後,一艘發現號太空船被委派到木星調查訊號的終點。太空船上人員包含大衛‧鮑曼博士、法蘭克‧普爾、與一台具有人工智慧的超智慧電腦HAL9000來控制整艘太空船,且太空船上還有三位處於冬眠狀態科學家。但遠航之旅逐漸變為可怕的旅行,此時背景的音樂也轉為悲傷曲調的古典樂。   超智慧電腦HAL發現大衛‧鮑曼博士、法蘭克‧普爾打算關閉他的主機,對HAL來說,關閉主機就等於殺害他,所以電腦決定先發制人,殺害三魏冬眠狀態的科學家,並且製造假故障的狀況,讓法蘭克‧普爾去太空船外修理,然後HAL的小型艇將法蘭克普爾的氧氣剪斷,使他缺氧而死。而從法蘭克普爾前往太空外修理假故障的過程中,這整段是用一系列的高頻當作宇宙的聲音,而少掉以往期待的電影配樂。   唯一倖存者大衛·鮑曼在設法關閉HAL電腦的同時,到達木星。此時大衛·鮑曼發現一個更大的黑石板出現在軌道上。當他去調查石板時,不自主被傳送到無限遠的地方。許久之後,大衛·鮑曼發現小艇已停在一間布置華麗的房間裡。突然大衛·鮑曼發現到自己正以極快的速度老去,在躺在床上老死之前,他看見巨大第四塊石板出現在面前,而他也轉變成嬰孩一般,飄浮在宇宙中凝望著數之不盡的星星。而最後出現的音樂是這部片最核心的主題曲"Richard Strauss - Also Sprach Zarathustra",雖然輝煌壯闊,但其實我覺得音樂可以有另一種選擇,畢竟我覺得嬰孩般應該可以帶一點純真、單一、純粹的感受,但導演選擇了將音樂拿來描述宇宙與星際之壯闊,也是一種手法。

2. 科幻片手法討論

  這兩部電影裡頭,不難看出是相似類型的配樂,用了許多合成器的聲響,並使用管弦樂的作曲手法。兩部電影的配樂都主要是用來營造氣氛,而非與其他電影中,旋律為最主軸。但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裡頭,實驗性人聲樂曲用的較多,也算是《2001太空漫遊》配樂最為特殊的地方。但人聲樂曲的使用常常會讓人懷疑,跟畫面中的人數之間會不會有一定的聯想,我在看《星際效應》時,在想使用人聲樂曲,是為了要將樂曲的情緒襯托上來?還是故事中藏著一些眾人的意義用音樂來表達(音畫平行的手法)?最終是認為,是為了樂曲的編排而用上人聲的。在《星際效應》"Mountains"裡頭,就出現這類元素,以類人聲來表現奇異文明的企圖,但跟《2001太空漫遊》用來表達原始真切的感受是不太一樣的。   兩部電影共通之處又有,當畫面帶到外太空的時候,傳來的音色,高音居多有時候會帶一點尖銳,但又不是死板的帶出星際、星空的效果,而是背後有著不同的編排方式,堆疊著樂曲。那些音色就是合成器與管風琴的音色,管風琴能夠使用在星際之處而不使人聯想到宗教信仰,它能讓單音膨脹出寬廣厚實而連綿的聲音,也能連續交疊彈奏成綿延的氣勢,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"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"曲子中常用,又效果很出色,這音色就感覺很有現代感。   《2001太空漫遊》在音樂的挑選與使用上,著實影響了後世大部分的科幻片、星際類電影的配樂運用。從1968年至今皆是如此,到2014的《星際效應》都還是如此依循著其中的脈絡。


----------

三年前在成大藝研所修電影音樂專題的題目是寫科幻片「電影《2001:太空漫遊》與《星際效應》的音樂分析」 便發現這部經典的配樂對後世科幻片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把硬碟挖出來跟大家分享個片段拉! 但是三年前的我還很稚嫩 請大家多多包含~

原文自茨木女子 https://business.facebook.com/frinny/

轉載影片自24電影誌

https://business.facebook.com/24filmmag/posts/1103812149760705



1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