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Frinny Lee

寶琳娜的選擇 | Paulina

2015/11/18

剪接手法

這部電影的剪接手法相當特殊,我用時間點的先後順序來大致描述。


強暴前

由寶琳娜視角描述事情發生經過之後

再由肇事學生視角描述一遍故事


強暴後

到了事件的時間點之後,畫面跳到寶琳娜向偵查人員敘述事情經過,並穿插寶琳娜視角出發描述故事經過。

每當偵查人員提出一個無法理解為什麼寶琳娜會這樣做的疑惑之後,故事才會在從上一段片段的結尾再延續下去,一個片段結束之後,又會跳回審問畫面,同樣地在一個問題或一句敘述之後,再次回到故事片段。




切換的片段印象中有

生下來

寶:「我做了一個決定......」,接著就轉換到由父親觀點,父親去質問阿姨,並且是用無法聽任何解釋直接責罵的情緒化反應。


強暴犯與寶琳娜相約

而一直到了肇事學生並未準時赴約,故事接近尾聲,而此時又拉回到了事件發生後的時間點,這次由父親的觀點出發,父親從男朋友身上得知肇事對象,便開始尋求司法資源。


司法制裁

此時觀點便轉換為旁觀者視角,由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警察及司法制裁這五位肇事學生的故事。而已經到了最後一個階段,要寶琳娜認出「誰是強暴她的人」,寶琳娜卻放棄做這個決定。此時畫面便跳到繼續審問的畫面,但是是用一個陌生的鏡頭、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,這時父親衝進來責備女兒,最後以女兒與父親之爭論做為本片之最高潮,最後父親說不出話來、崩潰痛哭,女兒走出了房間,堅定的說著不更改自己的決定。


結尾

此片已經算是結束了,最後的最後卻映起了一幕寶琳娜在一片大荒地之中,堅定著向前走著,不用任何語言,僅是用他堅定且自信的步伐與眼神,並且在這個鏡頭,搭配了整部片最具有氣勢、最華麗的配樂。




配樂

這部片的配樂大部分時間只有空氣感的合成器做成詭譎的氛圍,卻不敢到壓迫或是緊張(音樂部分),可以說是淡淡的使用,而在最後一顆看似平凡的鏡頭,卻用了整部片最氣勢高昂的配樂,配樂結構大概是以弦樂家族做出連續的vibration,並用輪流以不同樂器做為主奏與伴奏的角色(即小提琴、中提琴與大提琴分別在前後段做Vibration與主旋律、長音和絃墊底的部分)



問題點

  1. 我可能還是沒有辦法理解,為何要生下孩子做為現實世界的產物?

  2. 這個剪接手法的優缺點為何?

  3. 配樂為什麼只在最後一顆使用情緒最高昂之音樂,鏡頭下的意義為何?



網友Gusafi回應:

"她決定要留下這個殘酷現實世界的產物,對一般人而言墮掉是比較容易, 而且能把傷痛拋在後面往前走的方法;但寶琳娜不是一般人,她不想遺忘(而且也怕忘記)這件事:這件事代表這個殘酷現實世界。

這不是一部講女性遭害受傷的電影而已,起初就把寶琳娜設定為對人權有理念的人物角色

妳會發現那些偏鄉學生其實都是原住民,相對於白人來講,原住民遭害受傷已經幾百年了。"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